科普课堂 心灵自助

为什么总和妈妈相处不好?| 6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

发布时间:2023-04-23

浏览次数:

 

你是否和母亲之间一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让你觉得不舒服,但又不知道为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和母亲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健康的关系。

6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
不健康母女关系的迹象并不总是清晰可见,因此很多女孩直到长大后才意识到自己与母亲之间存在不健康的关系。
越早觉察就能越早摆脱其影响,以下是6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

 1.“知心朋友 
这种母亲看上去是女儿最好的知心朋友,但实际上并没有扮演好母亲的角色。
母亲想知道女儿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而不做任何引导,因此,女儿很少受到母亲的管教,也无法掌握实用的生活技能。

虽然这种母亲也会提供一些情感支持与回应,但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女儿可能会意识到自己需要独立的空间,挣脱看似温暖的束缚。

 2.“老板和下属 
这种母亲通常对女儿要求很高、思想封闭刻板、想要控制和支配女儿的生活,并希望女儿永远遵循她的规则、满足她的期望。
她通常缺乏同理心,不断给女儿施加压力,不能理解女儿的感受。
这种关系中的女儿常常觉得自己必须完美才能赢得母亲的认可,因此十分自卑,害怕被别人拒绝或严厉评判。
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她会对母亲产生怨恨,开始反抗,不管是大声反抗还是默默反抗。

 3.“竞争对手 
在这种关系中,母亲将女儿视为竞争对手或威胁。
尽管母亲看起来很支持女儿,但当她当和女儿在一起时,内心深处会有一种不安全感,经常拿自己和女儿比较,看谁更漂亮、更瘦、更聪明、更成功。
这种关系中的女儿内心可能会充满冲突,没有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4.“角色互换 
这种关系中,母亲希望女儿扮演父母的角色,让女儿来照顾自己的情绪与生活。
这种关系是单方面的,母亲只关心自己的需要而不考虑女儿的需要,女儿通常会感到自己被母亲忽视、利用、抛弃。
女儿在小小年纪就误会以为牺牲自己,把别人放在第一位才是理所应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可能很难为自己设定健康的界限,看不见自己的需要,难以拒绝他人。

 5.“爱无能 
在这种关系中,爱无能的母亲可能会选择将女儿交给其他监护人抚养,或是将更多的爱给予其他的孩子。
因此,女儿会受到母亲不公平的对待,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

 6.“时好时坏 
这是一种不稳定的母女关系,女儿永远无法预测坏妈妈或是好妈妈何时出现。
当在公共场合时,母亲通常表现得很友善,微笑着假装关心女儿;但当只有母女两人时,母亲就会露出她的真面目,表现出不屑一顾、冷漠的样子。
在这种关系中,母亲只想在必要时树立良好的好妈妈形象,并非真正关心女儿。
因此,女儿可能会害怕自己的母亲,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

如何走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母亲。虽然不健康的母女关系影响是长远的,但我们仍然可以在成年后选择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通过以下方式来疗愈自己:
 1.看见自己的需求 
在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中,我们误以为关注自己的需求就是自私,但只有学会爱自己的人,才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他人。
我们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我最看重什么?

·      什么事能让我快乐?

·      什么事会让我难过?

·      什么事会给我带来满足感?

·      我的爱好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去发现那个无比丰富的自我,去充分地体验自己错过的东西,让自己真正做一次孩子。

 2.寻求健康的关系 
相互尊重与信任是一段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照顾与满足需求应是双向的,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与要求。在为对方考虑的同时,也要照顾到自己的情绪健康和需求,避免让童年时期与父母的互动方式重演。
注意自己为某一段关系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保证自己的个人生活不会被颠覆。

 3.建立自我边界 
了解健康的界限以及如何设定界限,是治愈自己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清楚哪些行为越过了我们的自我边界,让我们觉得不舒适。例如,他人总是过度介入我们的决定过程,不断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当他人有意或无意侵犯边界时,我们要学会坚定地告诉他们:这是我/你自己的事,我相信我/你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然,我们依旧可以倾听他人给出的建议,但自己的决定绝不是他们可以操控的。

 4.寻求帮助 
治愈必定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我们不必独自沉默地挣扎。
与家人、朋友、心理咨询师交谈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在他们的支持中,我们也更容易看见健康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坚持自己的个人边界。

我们可能遭遇过母亲如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但是请相信过去的经历并不会决定我们的未来,每个人都有自我改变的力量。 
                                                                                                                         本文摘自简单心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