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课堂 心灵百科

四个心理效应,照亮心中的自己!

发布时间:2024-05-17

浏览次数:

    为什么人会在关键时候发挥失常?为什么会对未完成的事总是念念不忘?为什么有些事我们在事后会觉得自己做出了失去理性的决定,也因此后悔不迭?所有的一切冥冥中仿佛有所牵引,却又无可名状,实则背后都隐藏着心理学上的各种效应。
    洞悉在学习和工作生活背后的心理学效应,让我们拭去心灵的尘埃,照亮心中的自己。
 
    一、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可以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语言表达的效应。每个人都想要被关注,因为被关注会督促一个人做更好的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出丑效应
    好的没有瑕疵的人总给人感觉不亲近,人们总是更容易亲近和自己一样有缺点有小毛病的“同类人”,优秀而又带有小缺点的人,是最讨人喜欢的。
    例:一位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略有些羞涩。当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时,他甚至紧张到将桌上的咖啡杯碰倒,洒了主持人一裤子。而在事后的问卷调查中,大家却纷纷表示对这位成功人士的好感。
    精明的人无意中犯点小错误,不仅是瑕不掩瑜,反而更使人觉得他和别人一样会犯错,让人更加喜爱他。因为一般人与极度优秀的人交往时,总难免会因为自己不如人而感到惴惴不安,同时也会觉得对方不够真实,难以亲近。这样失衡的人际关系是难以保持长久的。
    所以当优秀的人显露出平凡的一面,不但不会影响他的形象,反而会让他更具人格魅力。但是也不可故意出丑来哗众取宠,而是要倡导不要过分追求一丝不苟的优秀,在不慎犯错时,更能用一颗平常心接纳自己。 
 
    三、定势效应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局限于即有的信息和思维模式。
    俄国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向两组大学生出示了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之前,向第一组说,将出示的照片上的人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向另一组说他是位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大学生用文字描绘照片上的人的相貌。
    第一组大学生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沿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等等;第二组大学生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知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等。
    这就是定势效应,人们在认知活动中习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也会因为在固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也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接受事物。
    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即使我们遭遇困境,也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势思维所致,只要跳出当前的思维模式,一定能够找到前行的道路。 
 
    四、登门槛效应
    人们更乐于接受较小和较容易完成的目标。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就好像逐级上台阶一般,这样能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人们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使他继续下去。